其中,2025年1~5月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十强:上海,宁波舟山,深圳,青岛,广州,天津,厦门,苏州,北部湾,日照港。如按省份排名,广东省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9年以上全国第1。
2025年1~5月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20强排名表
1,中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前3强:上海,宁波舟山,深圳。
2,广东两大港口入围前十:深圳港、广州港,两者总量为2553万标箱(超过了上海港)。
3,前十强里深圳港增速第一、高达12.7%。
排名 港口
1 上海
2 宁波舟山
3 深圳
4 青岛
5 广州
6 天津
7 厦门
8 苏州 (内河)
9 北部湾
10 日照
11 连云港
12 营口
13 烟台
14 大连
15 南京 (内河)
16 佛山(内河)
17 福州
18 唐山
19 洋浦
20 南通
今年前5个月,中国各大港口累计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4262亿标箱,同比增长了7.4%。
中国的外贸90%以上通过海运完成。外贸是中国经济的晴雨表,港口是中国外贸的关键节点。当前中国六大港口有外贸航线:上海港 近350条、深圳港 近300条、宁波港 255条、青岛港 超230条、广州港 178条、天津港 近150条。
中国外贸货量占比概况(重量/体积):
海运占比 >90%:交通运输部《2023年水路运输市场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外贸货物运输总量中,海运承担比例达90.2%(按吨位计算),2024年中国外贸货量海运占比升至90.5%,印证海运的绝对主导地位。
其它方式占比
铁路运输:约 1.8%(中欧班列贡献主要增量,但基数低);
公路运输:约 6.5%(集中在毗邻国家的短途跨境物流);
航空运输:仅 0.3%(高附加值货物为主)。
集装箱吞吐量 (预计增速:4%-5%):
增长基础仍在: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和贸易大国的地位短期难撼动,基数巨大。对新兴市场、“一带一路”国家、“新三样”的出口增长提供支撑。国内港口效率提升(自动化、智能化)也保障了处理能力。
结构分化: 面向东南亚、新兴市场、俄罗斯的航线表现可能优于欧美航线。沿海主要枢纽港(如上海、宁波舟山、深圳)的抗压能力和韧性更强。
外贸整体走势 (预计微弱增长):
支撑因素:
“新三样”动能: 电动汽车等产品仍有较强国际竞争力,是主要增长点。
市场多元化: 对东盟、中东、拉美、非洲等市场开拓取得成效。
中间品贸易韧性: 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关键位置使其中间品贸易具备一定韧性。
政策托底: 政府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
风险: 美国潜在的高额关税政策是悬顶之剑。
结果预期: 在没有美国极端关税的情景下,凭借“新三样”和新兴市场支撑,全年外贸总额(美元计)可能实现微弱正增长(0%-2%)。结构分化(机电产品优于传统劳动密集型;新兴市场优于欧美)将非常明显。
无论总量如何,“新三样”引领的出口结构升级和对新兴市场的拓展等将是中国外贸的主要亮点。